●“刚刚还在一起的亲人,瞬间就可能阴阳两隔。与死亡擦肩、跟死人并肩的经历,激励我确立了自己的信念和方向,那就是,人生在世,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理想追求中去,实实在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多少年来,哪个战友家里出个啥事,总少不了郑永兴奔忙的身影。生离死别亲历多了,人与人之间,要知道惜缘,这是他最简朴的想法。 ●“荜路蓝缕,砥砺前行;初心不改,军魂永存!” □汕尾日报记者 张文滨 孙实 文/图 这是个硬汉:熔炉里锻造过,战火中洗礼过,摸爬滚打,伤痕累累中,只要能站起来,仍然以军人的姿态前行。这是个天生不安分、爱折腾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生命不息,他就要整出点动静来。这是一个怀柔笃义之人:战友、同事,所有认识的人,他都当成亲人、家人,酸甜苦乐,同担共享。 “人生无常,生命脆弱。我的许多战友,最后给家里留下的是遗书、遗照和别的一些遗物,想想我是多么幸运,能够捡回一条命!”回忆起1970年代末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郑永兴心潮澎湃,诸多感慨。 那一年,已经度过两年知青生活的郑永兴,18岁应征入伍到罗浮山,被分配在某团特务连侦察排当战士,几天后就跟部队一起被拉到广西龙州县洞埠公社,一到目的地就开始了高强度的训练。空气中渐已弥漫着战争的气息。其实,郑永兴所在的部队已经接到有关指令,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官兵停止休假、探亲,迅速充实编制,调整配备干部,部队随即在山岳丛林中展开作战演练。战士们纷纷写下“请战书”,紧张有序的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果不其然,1979年2月12日,总指挥部下达了作战命令。之前,对于战争,郑永兴只有在书本和电影中了解过,“马上就要走进战场,是凯旋而归还是战死沙场,虽都难以逆料。”他说着,眼眶湿了,“那时候的内心,还是怕,不是惧怕死亡,而是想着如果献身了,自己还有什么愿望未了?还有多少事没有做好?还有自己的家人,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人,一辈子朴实无华的双亲,辛辛苦苦养大儿女,还没有来得及报答。”那晚,郑永兴彻夜未眠。稍能自慰的是,临行前,参战的战士都给各自的家人写封家书,“说是家书,其实是先写好遗书,大家都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有了遗书,觉得可以死而无憾了。”大家整理好自己的“遗物”,拿起纸笔,恭恭敬敬的写下:“将这几样东西送给我的家人,1979年2月12日。”将“遗书”、“遗照”和”遗物”捆好后,又在包裹上写上收件人地址、姓名,交给留守处人员统一保管。如果在战场上牺牲了,包裹将会作为烈士遗物,由当地的民政部门转交给亲人。随后,部队召开全体人员战前动员大会,各单位代表上台表决心,争作先锋,群情激愤。 平整山地,开路,郑永兴自己就是挖掘机手。 战争打响后,郑永兴所在的侦察排潜入越境侦查。侦察排的任务主要是侦查敌人的火力点、提供给炮兵精准的打击方向以及侦查敌方的雷场,为大部队进军提供路线情报。周遭的环境比平时训练的险恶、复杂。由于边境属天然湿地,丛林中满是蛇虫鼠蚁,以及平时从未见过的动物,极端的天气加上恶劣的环境,让很多战士体力极度消耗。为了减少前进的负担,侦察兵仅带三天的干粮,冒雨轻装上阵,没有水喝,就只能就地取地上的污水。干粮吃完了,就啃野果甚至树叶、树皮充饥。为了避免敌军发现,身体受伤了,只能强忍痛苦;晚上不敢闭眼,只为能够盯紧敌军的一举一动。他们有时在丛林中,有时在山洞,甚至有时在电线杠上,煎熬了一个月,陆续有战友献身、受伤,“我是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也多次眼看着刚刚并肩前行的战友就那样牺牲了。” 说到这,郑永兴落泪了,“我们侦察排共有30人,最后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幸存下来的只有14名战友。14个人,有几位也是受伤致了残。我是幸运的……” 他扒开自己的上衣,弹片留下的几处烙印清晰可见,跟他当年战场上“火线入党”的记录一样,成为“血火人生”的历史见证。 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更懂得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懂得淡看身外之物,懂得珍惜眼前所有,懂得要用什么去延续生命的长度,去增添生命的厚度。“刚刚还在一起的亲人,瞬间就可能阴阳两隔。与死亡擦肩、跟死人并肩的经历,激励我确立了自己的信念和方向,那就是,人生在世,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理想追求中去,实实在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郑永兴说。 1984年退役后,郑永兴被安排在陆丰县医药总公司工作,担任总经理秘书,因工作出色,1986年被任命为南塘医药站站长。1988年8月辞职到深圳创业,开始做了几年贸易,1992年创办了深圳可见优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兴旺时公司员工达到1400多人。在公司里,郑永兴是“一线五员”的角色:辅导员工学习文化和生产技能的教导员,沟通公司与政府职能部门关系的联络员,帮助解决员工困难的服务员,协调员工与公司、员工与员工关系的调解员,组织行政人员帮助车间救急赶货的指挥员。也许跟他战时火线入党的经历有关吧,他养成了“一线”的工作思维和作风,即便身处运筹帷幄的位置,也总是习惯投入一线,干起活来,就是普通一个兵,别人感觉不出他是领导。员工的困难,事无巨细,如家中老人去世、小孩生病,甚至同事之间发生口角,都装在他心里,及时给予帮助解决。“一线五员”这个形象,真不是吹的,他是用真心和真功夫做出来的。而正是贯穿在“五员”中的真心和真功夫,打造了他与员工的共济之舟,使公司几次在惊心动魄中平稳度过难关:1998年,公司一位四川籍员工在宿舍睡觉,第二天早上被发现死亡,郑永兴赶到现场,立即报警和通知死者家属。死者家属到来后,郑永兴第一时间陪伴着死者家属,亲人一般地解释、安慰,依死者家属要求,郑永兴向罗湖区公安分局法医科申请让法医进行尸体解剖后,尸检鉴定为猝死。他依理依规用心用情的表现,很大程度让死者家属回报了善意和谅解,死者很快入土为安,家属欣慰返乡。2004春节的一个晚上,郑永兴接到员工宿舍打来的电话说,一个叫林秀娥的河南籍员工,因上厕所时昏倒在地,郑永兴立马赶到现场,二话没说背上昏倒的女员工从宿舍五楼下楼梯直奔医院,后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还有2006年,四川籍员工陈勇因使用电梯不当,在工厂四楼电梯门口,被上升的电梯吊篮夹住,郑永兴闻讯赶到将他救出后,又背起他赶往医院抢救,也抢救无效不幸死亡。这先后两位员工的意外死亡,同样因为郑永兴情理兼融的诚意让他们的家属暖心,公司没有遭受任何影响,生产、销售平稳如常。因为“五员”的出色表现,郑永兴于2007年获得了罗湖区“十佳经理”称号。其实,郑永兴早年当南塘医药站站长时,就是这样的风格,工作中,要求党员先上,他自己更是表率;生活中体察暖寒,他将同事当家人。当时的一位副站长患了恶性肿瘤,郑永兴不但包揽了他手头的所有工作,还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他,直到他去世,治疗、治丧等一应事宜,都是郑永兴一人操办。多少年来,哪个战友家里出个啥事,总少不了郑永兴奔忙的身影。生离死别亲历多了,人与人之间,要知道惜缘,这是他最简朴的想法。 郑永兴说,以后这里要造个小型瀑布。 2009年,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搬往东莞,郑永兴没有随迁,他想自己尝试做点别的,留在深圳继续创业,十年来,开饭店、办旅馆、建市场,什么都做过。今年初,家里人不愿他再那么劳累,年龄也到了,想想算了,退了吧。可是,事实的另一面是,多年的大城市的喧嚣,让他着实有点腻了,而此时,恰恰十几年前在他心里安了家的一个隐约的梦想,开始变得明晰起来,开始在撞动他的腰。他想落叶归根,同时擦亮那个梦想! 十几年前,郑永兴有次回陆丰,在朋友的介绍下,结识了大安陆军村的村民黃祖林。黃祖林说他承包了村里在三溪水库附近的几百亩山林地,不懂得怎么经营,也一直没怎么打理。之后郑永兴去看过,感觉是个宝地,心里头开始痒痒的。这些年来,他每回陆丰,经常都去看看,跟黄祖林提过不少建议,也陆续出资让黄祖林购回一些优良果苗栽种。现在山上遍布的橄榄、油柑等,几年前就已硕果累累了。今年初办理退休前,他其实就决定了,余生就扎根在这块土地上了!他的设想,是打造出一个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原生态的花园式种养基地,一个观光休闲的理想处所,除了计划搞几块特色园区,他还想在里边选一块作为战友墓园。 目前,挂名“兴盈种养场”的这片山林地,除了间生着已长成结果的各类果树,基本上还是原生态的处女地。近一年来,郑永兴多数时间扎在这里,规划布点,接电通水,开路挖沟,除草搭房,跟聘请的工人一道起早摸黑地干。常常大半月了才回深圳一趟,家人一看,又黑又瘦,手脚有时还带着伤痕。家里人原本就反对,见他这样,既心疼又气恼,想逼他打退堂鼓,将他房间的门锁都换过。可是,他想折腾的事,拦不住的。对他来说,他的人生好像才又刚刚开始! 郑永兴介绍说:“我引进的油柑品种,是可以卖到一百来块一斤的那种。我已经研制成功蜜制油柑和南姜油柑,还申请了专利。”这半年来,经常有战友、朋友闻讯到场上探望他,他亲自下厨给朋友们做现摘的环保菜,然后带他们四处“考察”、摘果子,对他们说:“好果子你们摘走,好主意给我留下!” 他渴望听到大家的建议。他透露,近期要公开招聘一位得力的总经理。 万事开头难。这刚又开始的人生,前路也许充满坎坷,布满荆棘,郑永兴还是那句话:荜路蓝缕,砥砺前行;初心不改,军魂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