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汕尾城市在线网-看有温度的资讯

珠三角重新定义“好工作”

2018-4-21 10:43| 发布者: swcszx1| 查看: 4163| 评论: 0

摘要: 看有温度的资讯,尽在汕尾城市在线

人民网记者 贺林平

  仲春时节,招工不歇。

  对于广州市海珠区城中村康乐村中的众多小制衣厂来说,春节后正是生产旺季,格外需要人手。每天一早,长长的人龙在康乐东约大街一字排开,就如一堵人墙把街面的商铺挡在了后面;鹭江南约大街场面更为夸张,类似的长龙绵延一公里长,沿着街道折成了直角。

  令人意外的是,他们不是排队“揾工”(广东话:找工作)的,全是各厂派出的招聘员;而相比之下,应征者却显得寥落稀少,纵使面对工厂开出的近万元的月薪,依然是左挑右捡,待价而沽。

  同样是制衣行业,位于佛山市高明区的大企业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虽然也面临着岗位吸引力下降、招工难度提升等共性问题,但刚刚过去的3月,溢达新入职员工超过1000人,相比往年同期止跌回稳;老员工返工率同比上升2%;甚至有相当数量之前离职、今年又回来的“新”老员工。

  随着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关系的逆转,打工者对就业的需求早就超出单纯的收入高低,而日益呈现多元化、全方位。记者调研发现,情势倒逼下,珠三角企业正加速从雇佣者向劳动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各种优惠举措重新定义“好工作”,让人力资源引得来、留得下。

  人挑工作的时代,打工者“想得更多”

  在珠三角制造业重地东莞,记者走访智通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大部分企业表示今年订单稳定,对于人才需求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在现场招聘的不乏vivo、美的电器、玖龙纸业、沃德精密、南兴装备、雪花啤酒等知名企业。相对于他们竞相抛出的橄榄枝,求职者却显得淡定从容,并不急着把自己“嫁”出去。

  “他们(指工人)现在想得多:五险一金、工作环境、上升空间、价值体现乃至企业氛围……相比而言,收入倒不是最首要的因素了。”一位企业招聘人员努起嘴说。

  湖南人王华是溢达梭织布厂的老员工,8年前离职转投福建一家企业。“当时在这里月薪是3000多块,那边直接给我开到1万,经不起高薪诱惑,就去了。”后来,那家企业遇到经营困难,回到广东的王华转了一大圈,虽说也有一些企业高薪相邀,最终他还是决定回到溢达。

  “月收入5000多元,总体还可以;我再一打听,过去的很多老同事都还在。工作环境好、发展平台好、整体氛围好、企业文化好,这些才是吸引我们这些人去而又回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一去不复返,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已深度陷入“人挑工作”的时代,在这里,像王华一样来自农村的打工者不愁工作,问题是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智通调查同样显示,超五成以上的求职者认为今年开春找工作很容易或比较容易,因此辞职也比较勇敢。“从员工离职的原因来看,虽然薪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仍是主要原因,但发展瓶颈期、归属感、加班时长对于生活的影响,以及工作环境不理想等,日益成为重要考量因素。”智通就业顾问王茜介绍。

  90后的小乔,7年安卓开发经验,在东莞工作年薪25万,但缺乏归属感。目前,老家一家公司给到32万年薪猎取他跳槽,收入是高出不少,但小城市的发展前景仍让小乔犹豫不决。

  除了个人发展,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工作氛围也成为很多年轻一代务工者挂在嘴上的词。对于这个相对主观、虚幻的概念,在溢达工作10个年头的刘建波用一个故事讲得很形象。

  刘建波来自陕西农村,进厂不久,班长、主管像农人一样的关照,化解了他初到陌生环境的迷茫。“我开头不会打字,一分钟敲十几二十个字都很费劲。当时陈哥(现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经理陈伟)还是下游工序的主管,主动约我下班一起吃饭、喝小酒,但有个条件——在等他下班的半小时里,要边练打字边等他。”一个月后,刘建波的打字水平妥妥地提升到每分钟六七十字,干起活儿来也更加游刃有余。

  “工作之余,部门基本每月都会组织一两次的团队拓展活动。我现在的媳妇儿,都是在公司的相亲联谊会上认识的。”刘建波说。

  招工压力倒逼下,经营者“做得更多”

  “过去我们干HR(人力资源)的,可以说是全公司最轻松的,摆个摊,等着员工上门就行了。现在是从被动到主动,又费体力又费脑力。晚上7点多,工人们早都下班了,我们还要到城中村出租屋派传单。”溢达招聘中心主任廖汉斌的话,是如今珠三角一带大多数制造企业招工者的共同感触。

  东莞智通的调研显示,企业今年第一季度用工情况向好,但在引进人员、留住人才等问题上依旧面临很大压力。情势倒逼企业,不仅要提升招工的渠道、技巧、策略,更要注重改革,或加速生产自动化提升效率,或提供更多人性化条件,增强员工归属感。

  稳定增长的收入,健全规范的社保,成体系的培训,干净健康的工作环境,轻松愉悦的团队氛围,有助于个人实现、提升成就感的企业文化……如今的珠三角,所谓好工作,越来越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建设,再不是一句“高薪诚聘”就能搞定的了。要确保招工的竞争力,不光硬件够硬,软件也要够温度。

  总之一句话,把员工当成自己人。“员工待遇中,包吃包住是标配,雇专人烧家乡菜、报销老家来回车费、供应零食饮品,甚至老板还要找关系解决员工子女入学难题……”广州市海珠区康乐村一家企业的招工经理说。

  广西小女孩石福萍中专学的是染整,2010年毕业后,成了班上唯一一个分配到溢达制衣工厂的毕业生。因为专业不对口,原想干三个月就走,没想到三月又三月,一晃就是8年。她最看重企业提供的不断学习提升的渠道。

  这不,她在公司鼓励下参加国家开放大学的课程学习,今年毕业后就能拿到工商管理的大专文凭。而两年半6000多元的学费,全是公司出的。

  面对日益紧张的用工环境,溢达近5年来先后投入超过19亿元推进工业自动化改造,自主研发41种自动化设备,使生产自动化水平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一方面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大大改善了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为了适应年轻人晚睡晚起的节奏,公司还专门安排了中班。

  该公司还注重发挥生产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周举办一次“精益接待”, 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和创意“金点子”。制衣厂车间小部件的创新和改良,80%—90%的创意都是来自一线员工。他们的建议被采纳后将转化为累计积分,到年底获得相应的奖品奖励,从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实际上,企业还竭尽所能提供很多隐性福利,例如一起拼车,团购房车享受贷款利率优惠,购买保险的折扣等。”陈伟说,这些服务做得越多,员工黏性越强。目前,公司单月人员流失率基本在2.2%—2.4%,大大低于同类型制造企业。

  人力资源的竞争,城市需“谋划更多”

  最近,一则关于西安的段子在网上很火:一小伙清明节去西安走亲戚,在火车站被警察拦住。警察:“带回派出所,符合亲友投靠落户条件。”

  段子虽然搞笑,却折射出当前中西部城市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同样的压力,也摆在东部沿海地区面前。正如一位制造企业经营者所说,“孔雀东南飞的时代正在过去,能否引来人、留住人,不仅我们企业用足十八般武艺,城市还需更给力。因为工作所在地的大环境如何,是衡量一个工作是否为好工作的基础条件。”

  江苏籍的张宜强(化名)多年来在佛山顺德开办电子企业,为当地的家电行业巨头美的生产上游零部件,多年招聘高技能人才的难,让他深感城市知名度对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就拿顺德来说,这里的美的、格兰仕等知名品牌名满天下,但很多外省人不知道它们都出自顺德这么个地方,有的就算听过,也不了解这里是干嘛的;甚至对于佛山,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已排到第六,一些人的了解也还仅限于黄飞鸿、无影脚。”张宜强哭笑不得地说。

  对此,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当前珠三角城市乃至很多中小城镇都有很强的产业基础,但受制于城市知名度低、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文化消费层次不高等短板,影响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今后,无论在加强城市形象宣传推介,还是优化配套设施和产城一体化上,各地都需谋划更多。

  期盼地方政府“更给力”,是廖汉斌和张宜强的共同希望。他们坦言,目前地方政府更注重引资,但对于引进项目以后人力资源问题如何解决,办法不多、政策不够好,还停留在比较放任随意的状态。比如,组织区域内的重点企业去西部对口帮扶地区开展劳务输出对接,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做好前期调研和基础工作,导致企业去了以后两眼一抹黑,往往就成了形象工程,拍完照就走人,起不到实际效果。这些也都亟待改变、提升。


  经营者说

  新时代企业有责任创造优质就业

  溢达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车克焘

  近年来,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深刻变革,不少企业迫于日益提高的劳动力价格,纷纷把工厂搬离内地,往用工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我们是少有的坚持在内地保留全球最大规模工厂并不断投入创新升级的企业。每次听到业界同仁抱怨“中国的用工成本太高”时,我总是持不同的观点。工人工资提高,老百姓挣得更多,生活更好,难道不是好事吗?

  在聆听了“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后,我们更加豁然开朗。习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理解,高质量发展不是生硬的数据,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技术,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幸福追求也必然包含其中。

  高质量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企业营收更多、利润更高、发展更好;还意味着员工更优质的就业、更有尊严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一句话,高质量发展中,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发展应该是统一的,而绝不应是对立的。而这些,都是我们企业责无旁贷要做的。

  更优质的就业,就是更有效率的工作。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使得更少的人种地也能够养活更多的人,从而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转入工业的过程。如今的传统制造业面临同样的抉择:工人难招、工资提高,是继续往东南亚转移,还是就地升级,带动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

  我们选择了后者——这些年,溢达坚持棉纺织服装的主业不动摇,近5年来先后投入超过19亿元推进工业自动化改造,各个工序自主研发了41种自动化设备,将梭织(以衬衫为主)和针织(毛衫、弹性较大的T恤等)的自动化率分别提升到71%和35%。在用工难的背景下,工人数量不变,但产量增加、质量更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益。

  更优质的就业,就是更有尊严的工作。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大量艰辛、繁重、枯燥的工作由机器代替,工人工作内容更具技术性和创造性,工作环境更加安静、清洁。员工的生存质量得以提升,心情愉悦,对企业的忠诚度也相应强化。

  更优质的就业,就是更高收入的工作。2006年至今,我们国内一线员工的平均收入翻了近三倍。目前,溢达全国各地工厂一线员工平均收入达到4500元左右,而沿海省份的员工收入会更高一些。但这并未对企业营收产生致命冲击。依靠工业自动化、精益管理和生产流程再造,我们在2005—2016年间,把单位产品的能耗减少了43%,水耗减少了64%,自我消化不断提升的劳动力成本。企业依然保持稳定营收和利润。反过来说,员工富裕了,消费能力提升了,还扩大了企业长远的产品销售市场。

  更优质的就业,就是更多奔头的工作。和工人打交道的新经验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员工越来越不满足于工资收入提高500、1000,而是越来越看重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我们极力营造开放活跃的企业氛围,鼓励员工投入创新,支持员工成长发展。几年来,我们80%—90%的流程优化点子来自一线员工的智慧和贡献。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了个人提升和自我发展。

  无论是工业自动化,还是流程再造、员工发展,归根到底,企业创造优质的就业,离不开“创新”二字。通过持续不懈地创新,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能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实现产业升级和员工发展的统一,为服务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人民网记者 罗艾桦 贺林平 采访整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