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潭村通过“公司+雇工”模式吸纳贫困户就业,图为村民在腐竹加工厂务工。受访者供图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经过八七扶贫攻坚、两轮扶贫开发“双到”后,我省大部分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省委、省政府作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即4000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全省认定相对贫困村2277个,相对贫困人口70.8万户、176.5万人,明确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总体目标。 精准聚焦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突出抓好贫困户增收脱贫主线,抓住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两个关键,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广东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力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靶向”瞄准▶▷ 扶贫大数据平台全覆盖 精准扶贫,其核心内容是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要想做到“扶真贫”,须做好识别贫困人口的工作,保证扶贫资源更精确地瞄准贫困目标人群。 在肇庆广宁县南街镇江美村,74岁的贫困户陈祯传在驻村工作队摸查时被发现疑似听力残疾,其妻子高秀英行动不便,疑似肢体残疾。摸查发现,两人均未参加评残。工作队接送两人至当地集中评残便民活动现场,经确诊,陈祯传为听力三级残疾,高秀英为肢体二级残疾。根据规定,高秀英可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400元/年。 对陈祯传这样的贫困户,驻村工作队经入户核实,通过大数据平台比对行业信息,预警反馈异常信息,确保把扶贫资源、“三保障”等相关政策精确瞄准贫困目标人群。当中,实现精准“靶向”瞄准贫困人口的一个法宝便是:广东扶贫大数据平台。 为夯实精准脱贫攻坚的基础,2016年,我省派出驻村工作队1.2万余个,2277名村第一书记和驻镇驻村工作队员4.4万余人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对贫困人口的核查不受原有摸查贫困人口数的约束,有一户算一户,有一人算一人,同时精准识别不单纯以收入作为贫困户的唯一识别标准。 省扶贫办主任梁健介绍,在完成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贫困村的基础上,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进一步运用大数据技术,全面、准确、动态管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推进省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 在云浮罗定市龙湾镇大石村,通过比对村民巫某、肖某、肖某某这三户的工商局信息来源,发现有工商注册信息;通过比对旗垌村李某的房管局信息,发现拥有商品房……龙湾镇扶贫办主任黄建和直言,在打通行业部门信息之后,扶贫大数据平台就是辨真贫的“利器”。“有了这个‘云端利器’,什么房产、轿车、经商等信息都能一目了然。” 目前全省有相对贫困户分布的14个地级市辖下的县、镇、贫困村已实现扶贫大数据平台全覆盖,上线运行。 注重长效▶▷ 913.6万个帮扶项目到户 根据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贫困村,可以发现,我省深度贫困主要表现为“点多面广”,即分散贫困人口多、深度贫困群体多、贫困村落多。要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必须创新帮扶举措,精准施策,培育发展产业项目,着力建立健全持续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秀水灵潭,红色热土。走进韶关南雄市灵潭村,腐竹加工厂、特色农业基地、灵潭驿站、光伏发电等一个个产业项目在村里落户。让人难以想象的是,2015年,灵潭这个2000多人的村庄,村集体收入只有1.5万元,是全省2277条省定贫困村之一。 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2016年村里成立南雄市济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福公司”),聘请党员致富带头人任村集体公司经理,负责所有村集体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和资产管理。 在济福公司的运营下,灵潭村流转了140亩土地,采用“公司+雇工”模式进行黄烟、水稻、玉米、菊花等作物种植,吸纳劳动力特别是有劳动力贫困户就业,构建了土地流转赚租金、种植务工赚薪金和帮扶对象赚股金的“三金模式”。 “村里的产业帮扶项目以增加村集体收入为主要目标,为灵潭村集体和贫困村民长效‘造血’。”灵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治军告诉记者,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6.5万元,2017年增至56万元,较2015年增长了36.3倍。“这些收入主要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如奖学助教等,为今后维持村庄运营和保障低收入群体留下了一个‘聚宝盆’。” 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中,我省坚持把产业帮扶和就业扶持作为根本之策,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促进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在珠海市对口帮扶的阳江市阳西县牛岭村、平南村、菩提村、胶庠村、白水村、下垌村、东水村、河洞村、寿场村9条贫困村,帮扶工作组引进阳西县宏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贫困村签订协议,成立阳西县宏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各基地所在村委会协调,以200元/亩·年的价格整合租赁共1145亩较为平缓的山坡地并对其进行适耕改造;改造后铺设水利设施,并进行牛大力种苗的种植。 目前9条贫困村已建立6个牛大力示范种植基地,推广并带动350户以上农户增收,300户贫困户直接受益。示范基地每年产量可达458万斤,按收购价格20元每斤,总收入9160万元。 根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实施到村帮扶项目3.6万个、到户帮扶项目913.6万个。其中,帮扶贫困户的产业项目有55.9万个,带动贫困户21.9万户78.3万人。 聚焦增收▶▷ 有劳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8093元 在地处粤北林区与湖南蓝山县交界的清远连州市三水瑶族乡新八村,贫困村民吕亚强天不亮便开始忙碌起来。自从受聘为村里的保洁员后,吕亚强的生活充实而忙碌。 2300元,3500元,2825元,3350元,4700元,2825元,5300元,4700元,4850元,5300元,4800元,4850元……这是去年1月至12月吕亚强参与村里新农村建设、扶贫基地等项目获得的收入。如果加上去年11月拿到的2500元基地分红和每月的保洁员工资,吕亚强一家四口人去年的总收入超过了10万元。 从2016年开始,新八村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大户”等模式带动建设180亩正冲茶叶种植项目脱贫基地和年产2000只竹林鸡、2万斤瘦身鱼的养殖项目基地。目前已有16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加入基地务工,并享受入股分红,另外还有8户贫困户发展走地鸡等养殖项目。 清远监狱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罗建华告诉记者,新八村通过产业、就业、资产收益分配等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帮扶方式,有效带动贫困户收入稳定增加,人均收入达到10990.62元。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做好就业创业帮扶,确保每个有意愿的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是我省落实十九大报告要求,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带动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抓手。 今年1月5日,在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由碧桂园集团为英德“笋农”举办的SSGF铝膜技术培训班举行。通过培训,贫困户及村民转型为SSGF建筑产业工人,月薪可达上万元。 至2017年底,全省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93元,累计约116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预脱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发生率从4.54%降至1.52%以下。 南方日报记者 胡新科 黄进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杜金亮 南方都市报记者 蒋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