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旖旎的东海街道上海村外滩。 近年来,陆丰市坚持问题导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紧扣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不足、渠道不宽、资金不足”等堵点问题,创新“三变三破”工作法,有力促进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截止去年年底,该市331个经联社总集体经济收入8115万元,275个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占比83%,其中50至100万元的有23个,100至200万元的有5个,200万元以上的有4个。 变“被动”为“主动” 破解“动力不足”问题 去年,陆丰市树立系统思维,压紧压实镇村党组织责任人责任,加快建立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高质高效促进强村富民。 该市抓实制度保障,制定了“一指引两清单”文件,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指引,以及制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和农业企业需求清单等,健全抓镇促村机制,通过实施清理不规范合同专项行动、实行“用活政策争取一批,算清家底盘活一批,规范经营拓展一批,多元化投资用活一批”“四个一批”等有效途径,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准、思路清、措施实。 与此同时,该市进一步抓细责任链条,增设陆丰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组,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层层压实各级发展村集体经济责任。 该市着力抓牢“关键少数”,切实深化“头雁工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储”全链条管理,对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举措和成效不佳的村干部,及时进行组织调整。去年以来,该市共调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5人,151名农村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常态化开展村书记“登台打擂”、一月一主题“书记论坛”活动,出台集体经济增收奖励、综合考核亮牌、评选年度“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机制,给予每名“十佳书记”1万元奖励,对应“两委”班子奖励5万元,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变“资源”为“资产” 破解“路径单一”问题 在拓宽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陆丰市坚持“一村一策”,探索通过成立合作社、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等方式,充分利用山水林田等资源,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该市进一步盘活沉睡资源,释放发展活力,充分挖掘村闲置土地、池塘等各种资源,采取招标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集体资源合理利用、保值增值。碣石镇城北村利用闲置土地,投资建设商业酒店,仅租赁费用就为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 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碣石镇种植基地。 该市进一步深挖产业资源,拓宽增收来源,聚焦地域特色产业,鼓励村集体积极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合作,把“特点”做成“卖点”,实现村集体经济多元增收。该市城东街道积极推进“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生产模式,发挥高美茶产业优势,率先成立了陆丰市第一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目前,全村建成茶园3000多亩,年产量100万斤,产值近亿元。同时,发挥临水港产业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国泰科技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万亩(海鲈)水产科技养殖基地,流转土地1783亩,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73.8万元。 该市进一步立足项目资源,壮大长期利源,鼓励村集体围绕项目实施、企业经营等提供配套服务,持续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为大项目服务、靠大项目发展的目标。该市东海街道上海村围绕打造滨海旅游新标杆,整合各类资金近8000万元,引进了陆丰市风顺旅游有限公司开发运营上海村外滩,打造“生态旅游、浪漫上海、滨海休闲”网红打卡点,预计带动集体年增收约100万元。 变“输血”为“造血” 破解“后劲不足”问题 近年来,陆丰市着力聚焦破解资源匮乏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问题,积极转变工作思路,统筹用好资金等要素扶持,持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去年以来,该市通过发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优势,谋划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的强村富民产业项目。该市河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以该市“山水画廊”景观示范带和青山村共同富裕村建设为契机,整合各类资金近2000万元,引进了惠州亭云原乡旅游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合作,在青山村建设80亩亲子休闲农场(一期)、30亩阳光玫瑰葡萄基地、10个家庭农场、8个家庭作坊、1个集装箱文化生活街区等项目,打造“田园观光+研学教育”基地,预计带动集体年增收约200万元。 该市进一步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坚持强村带弱村,探索开展村企共建模式,推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区域集中连片发展。碣石镇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园陆丰植物龙公司和碣海农业生产基地等平台,带动周边家庭农场种植特色甘薯,推动6个村与企业合作,其中滴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了47万元。 汕尾日报记者 李济超 通讯员 林伟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