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汕尾城市在线网-看有温度的资讯

环境好了 群众乐了—— 我市以发展为了人民思想建设平安宜居城乡综述

2019-7-10 13:40| 发布者: swcszx1| 查看: 5101| 评论: 0|来自: 汕尾日报

摘要: 看有温度资讯,就看汕尾城市在线网

□汕尾日报记者  卓科荣


盛夏的金町村,一群游客站在洁白无瑕的沙滩上拍照留影,连连称赞“真美”。

金町村位于城区马宫街道东部,人口不到4000人,这里坐拥水清、沙细、浪稳、坡缓的优越旅游资源,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却天壤之别:碧海蓝天,浪花朵朵,游客置身其中流连忘返;花园式般的公寓,迎来了休闲度假的游客;村内高楼林立,鸟语花香,游人如织,欢笑声不绝于耳。

“多亏了上级的好政策,村干部卖力,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也高涨了。”提起家乡的变化,金町村一位村民感慨道。

近几年来,金町村坚持党建引领,一方面通过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不断增强“两委”干部担当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提升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另一方面完善了多项制度,提升了依法治村、依法管村水平,并发挥“夕阳红”志愿服务队、村民小组、老党员干部等力量,形成了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同时,该村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引进了保利金町湾旅游度假项目,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为维护群众利益,解决了一、二期征地16.2万平方米的留成地问题,解决了全村16周岁以上2300名村民的社保问题。得益于项目发展的带动,金町村的房产租赁效益逐年攀升,群众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变好了,幸福感、获得感也得到提升。

金町村的变化,只是我市以发展为了人民思想建设平安宜居城乡的一个样本。

近年来,我市瞄准“广东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全新定位,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奋力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中,探索革命老区发展“汕尾样本”,贡献“汕尾力量”,在平安建设、城市建设、文明创建、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的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出重拳下重手 平安建设硕果累累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人民群众对平安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作为改变汕尾营商环境和汕尾形象重中之重的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扎扎实实的行动不断改善社会环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20172018年,我市共接报刑事警情数量占全省的0.44%、接报治安警情数量占全省的0.6%,是全省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命案发案数保持全省低位运行。在扫黑除恶方面,截至今年613日,共打掉涉黑涉恶势力犯罪团伙135个,抓获1853人,立案查处了一批涉黑涉恶犯罪问题“保护伞”,得到了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的充分肯定。

而多年棘手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陆丰自20173月后再没有出现制毒窝点,去年底摘掉戴了多年的禁毒重点整治地区“帽子”,同时从今年开始在全市部署开展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工作;持续30多年的碣石旧服装“洋垃圾”问题连根拔起,在全国打私会议上介绍整治经验;彻底解决了持续30年的影响市区交通秩序和城市形象的载客三轮车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建立“以案定补”专职调解员聘用制度,近两年共调解民间矛盾纠纷6449宗,调解成功率99.53%,该做法在2018年全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打造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会议上介绍。大力实施创新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工作,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完善村规民约、一事一议等制度,增强基层治理活力,夯实平安建设根基,形成了城区金町村、海丰县新山村等一批基层治理典范村(社区)。

在营造法治氛围方面,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法治宣传教育,重点抓“两头”:基层干部群众和全市54万多名中小学生,尤其是每周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一节“禁毒+文明+法治”教育课,增强了青少年法治观念。城区、陆河县先后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区),城区还被列为全省9个维稳工作示范点创建县区之一。2017年以来,全市有7个村(社区)获评国家级民主法治村(社区),750个村(社区)获评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

大建设大推进 城市“颜值”“气质”齐升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建设,完善对外交通体系,构建“陆、海、空”立体交通格局。深汕城际捷运开通运营,广汕高铁汕尾先行段动工建设,汕(头)汕(尾)高铁即将动工,龙汕铁路正在进一步优化研究线路走向。深汕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兴汕高速等项目有序推进,汕尾至香港海上客运航线谋划复航,汕尾机场前期工作正在开展。

如果说完善对外交通体系是在强健汕尾的左臂右膀,那么畅通城市交通内循环则好比在舒经活脉。建市以来一直未打通的红海西路建成通车,汕马路、通航路、香洲路、康平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全面拓宽优化,汕尾大道完成改造升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我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都畅通起来。

如今走进市区,宽敞大气的城市道路、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错落有致的景观设施、花树掩映的园林绿化无不令人心旷神怡。2015年以来,市区累计打通“断头路”19条,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的16.89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33平方公里,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已见雏形。

这番“颜值”与“气质”的提升,离不开我市创建文明城市这项“一号”民生工程的实施。2017年,我市高质量获得“广东省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仅一年后便在省文明委组织的年度测评考核中获得93.30分,综合成绩位列全省第一。“一月一主题”活动、“一线工作法”、发挥问责惩处“利剑”作用、倡导移风易俗等好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省文明委高度认可,在2017年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向全省介绍创建文明城市经验做法,成为我省文明创建后起争先的生动范例。

骄人成绩的背后,是我市举全市之力吹响创建文明城市冲锋号的努力。我市创新实施市、县、镇、村四级联创,对六个县(市、区)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面子”、“里子”两手抓,不断提高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围绕“干净、方便、安全、和谐”创建思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市和教育强市;在建医疗卫生项目达到57个,项目建成后每千人床位数可达到4.71张,超过省定目标4.43张的要求;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广东(汕尾)红色文化旅游主题系列活动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西秦戏晋京展演,随着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不断增强,文明素质也逐步提升。

转作风改政风 经济成绩单亮眼

“软环境”特别是营商环境不佳,一直是汕尾过去给外界留下的不良印象。对此,我市深挖问题根源,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为导向,对标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累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45项,取消各项证明240项。同时,持续开展政务整治、正风肃纪行动,重拳查处“为官不为”“庸懒散拖”等问题,下大力气解决“中梗阻”“下梗阻”问题,2015以来,累计问责处理1707人,并在全市636个曝光台点名道姓曝光,以强有力的追责问责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百米”。

营商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改善,有力提振了乡贤和客商到汕尾投资的信心,尤其是乡贤企业回汕尾投资兴业热情空前高涨,全市4个产业园区中,7成以上的产业项目是乡贤回来投资。

营商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改善,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762.0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20.32亿元,增速由全省第16位逐步上升到与珠海并列全省第一位;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5年增长46.7%,比2017年增长15%,增速排名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逐年上升态势。

如今,从空中俯瞰汕尾,宝丽华、中广核等大型企业打造的电力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和海上风电集群,汇聚成千亿级的经济产业带;保利金町湾、红海湾、玄武山、金厢海滩等风景名胜错落有致,汇聚成一程多站的滨海黄金旅游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