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味道”,最接地气的便是“烟火气”。 近日,汕尾市城区公布《关于汕尾市城区设置“善美集市”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计划自2023年6月1日起设置两处“善美集市”,划定210个经营摊位,以此活跃城区“夜间经济”。当地“商圈经济”“地摊经济”有望再度升温。 方案发布后,迅速引发群众强烈反响。近年来,汕尾市城区依托二马路、三马路等传统商圈和显达广场等新兴商圈,以繁荣商圈经济为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丰富消费载体、拓展文旅业态,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凝聚组织优势 发展根基“实”起来 一座城市的消费活力,活跃在白天的热闹市井中,也隐藏于夜晚的璀璨灯光间。城区二马路、三马路作为城区近年兴起的“网红打卡点”,传统排档与网红店铺、生活百货交错分布,与骑楼建筑相融共生,吸引了大量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商圈发展的同时,环境卫生差、车辆乱停放等基层治理问题随之而来。为了突破这一发展困境,城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按照“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全域健全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 截至目前,全区聘任22名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和137名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以党建为纽带,吸纳公安、市监、城管、文旅等区直机关力量,引导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和商铺经营者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商圈发展新格局。 在加强党建共建的基础上,城区积极探索把党群服务阵地向商圈延伸,打造商圈“红色地标”。城区党群服务中心选址二马路,结合周边商铺聚集、新就业新业态群体活动频繁的区位优势,嵌入“小哥驿站”等功能性阵地,配备冷热饮水机、手机充电设备、急救药箱、借用雨伞等设施,让“始终在路上”的新就业群体切身感受城市温度、融入城市发展。
提升服务质效 商圈人气“聚”起来 作为城市名片,商圈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区的高质量发展,传统商圈逐步升级、新兴商圈不断涌现,全区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 “烟火气”与“夜经济”的重聚,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就业。城区全面推行“全程网上办理为主,实体窗口办理为辅,终端自助办理为补充”“一网通办、一窗通取”的企业开办服务模式,通过“掌上办”“自助办”提高商事登记线上办理率,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内。
今年以来,城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029户,同比增长187%,其中新登记各类企业1305户,同比增长142% 。特别是在二马路等传统商圈,文旅产业相互融合,碰撞催生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服务业态,商圈发展从单一的购物场所向文化、休闲等特色消费体验场景拓展。 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区个私企党工委以评选“党员先锋店”为抓手,结合区市监局日常执法情况,通过实地调研、线上投票,选拔诚信经营、文明待客的党员商户授予“党员先锋店”称号,以党建凝聚力量,以实事服务群众。2021年以来,全区累计评选15家党员先锋店,汕尾市城区海珍酒楼、汕尾好味千浔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汕尾市城区红卫渔网加工厂等商户“榜上有名”,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多元柔性治理 发展势头“火”起来 今年以来,城区各地“地摊经济”兴起,成为保持经济生机和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之产生的占道经营等问题严重妨碍了交通出行、扰乱了经营秩序。
为此,城区各地广泛凝聚综合行政执法队、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探索形成柔性治理新模式。 在城区二马路、三马路周边,凤山街道党工委以“疏堵结合”为原则,全面摸清二马路、三马路夜间临时摊档摆摊情况,详细登记经营摊主信息,科学设置临时摊位,建立日常巡逻工作机制,采用柔性执法方式,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整治违规出店经营、占道经营等问题。今年以来,现场落实整改500多宗,纠正非机动车辆乱停乱放260余辆,引导商家从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转变,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经营环境。
在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和新城中学周边,由于消费群体集中,占道经营现象尤为严重,香洲街道党工委广泛听取群众、摊主的诉求和建议,充分利用周边闲置停车场打造规范化经营区域。同时,在摆摊高峰时段,采取党员志愿者引导与执法队员机动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制止占道经营行为,引导商贩到免费摆摊区域经营,综合执法有温度、整治效果更加明显。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商圈经济”“地摊经济”一头连着居民生活、消费延伸,一头牵着就业创业、经济发展,在扩大消费场景、释放消费潜力、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按照实施方案,城区计划在“善美集市”划定210个经营摊位,并设立14个免费公益摊位鼓励残疾人创业,“商圈经济”“地摊经济”有望再度升温,为城区奋战“百千万工程”注入“源头活水”。 【南方+记者】彭骏 【通讯员】汕区组宣 南方日报、南方⁺ |